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藩乱 > 第23章 拨乱反正祀忠良(五千字)

第23章 拨乱反正祀忠良(五千字)(1 / 1)

在祭祀完先延平王后,郑经及左右随从就来到泉州学宫祀拜黄道周,告慰忠烈。

其实,泉州学宫一开始,祀拜的并不是黄道周,而是祀拜洪承畴。

在永历廿九年二月初(1675年)的一天,已经攻占泉州的郑经在下朝之后,与冯锡范等亲信随从几人,在泉州城内微服私访,体察家乡的民生民计。

郑家,祖籍是泉州南安。

未曾想郑经一行几人,走到泉州学宫,见学宫内人头攒动,烟火缭绕。

以为泉州百姓、学子心慕圣贤教化,正在祀拜圣人。

后来才发现,泉州学宫内所祀拜之人的竟然是洪亨九!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

累迁至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尚书,后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等处军务,大破李自成部。

李自成四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仅余18骑逃入商洛山。

洪承畴原起于微末,少年家贫,11岁便辍学帮助母亲做豆干。当时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

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免费收洪承畴为徒,洪承畴因此重返学堂。

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把洪启胤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借来研读,从小就表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甚得洪启胤赏识。

洪启胤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

后来洪承畴进入官场,崇祯皇帝极力支持提拔。

为表达自己对大明皇帝的忠诚与感激,洪承畴曾在自家门前贴了副对联

“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崇祯十二年(1639年),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于十四年(1641年)统兵十三万出山海关,救援锦州,在松锦之战中为清军所败,次年被俘于松山。

崇祯皇帝听闻大军兵败、洪承畴被俘后“骂贼不屈,惟西向叩头,称天王圣明,臣已力竭,死之”的忠义之举,震悼痛哭,决定亲祭议谥。

崇祯十四年六月,崇祯皇帝下旨,对洪承畴赐祭九坛(《清史稿》记录为一十六坛),在正阳门内关帝庙中设立祠堂,皇帝亲议谥号,供奉洪承畴牌位。

未曾想崇祯皇帝的祭奠尚未结束,就传来了洪承畴降清的消息。

顿时崇祯如晴天霹雳,颜面无存,悲痛欲绝。

彼时,京城百姓皆咒骂洪承畴是无君无父的叛徒,纷纷自发来到京城的昭回靖恭坊,俗称“锣锅巷”的洪承畴家中(今京城东城区南锣鼓巷59号)。

众人往洪府泼洒猪粪、黑狗血,并大声咒骂洪承畴。吓得洪母及其妻儿不敢外出,对自家男人贪生怕死的行为感到羞愧难当。

崇祯皇帝对洪承畴是真厚道。

直到李自成的大顺军从德胜门打进京城,乃至到煤山上吊自杀,崇祯都始终没有为难洪承畴家人。

最终洪承畴随清军入了京城,还能阖家团聚。

据说,后来洪承畴功成名就,在老家泉州南安建了一座豪华府邸,建成入宅之日,宴请乡邻百姓、洪氏宗亲、好友故交前来。

而南安百姓不齿有这样的同乡,洪氏族人羞于有这样的宗亲,以致亲朋故旧无一登门拜访。

连洪承畴老母及弟弟,也拒绝入住。

洪母及亲弟指天发誓,“头不戴清天,脚不踏清地”。洪家老母及亲弟一直住在船上,直至去世。

此为后话。

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国难,神州沉沦。满清入主神京,窃夺神器。

顺治元年,清兵入京后,洪承畴则与范文程共同谋划,以“假太子”之名,设计谋害崇祯皇帝太子朱慈烺,为满清“承继”大明法统清除了一大隐患。(因为清兵入关的打着旗号是“为明复仇”,人家崇祯太子在,法理上清军是需要把京城还给明朝的。)

次年(顺治二年),因多尔衮下“剃发令”,多铎率师屠戮江南大地,江南人民奋起反抗。

危难之中,清廷派洪承畴取代多铎,任免为招讨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招抚江南诸省,敕赐便宜行事。

正常情况下,人家明将明臣投降清廷后,往往都是躺平摸鱼混日子,甚至还有想着恢复故国的,例如钱谦益。

但洪承畴就真的是“掏出一片真心向大清”了。

在洪承畴总督军务期间,大肆捕杀抗清义士,如黄道周,陈子龙,金正希(金声)、夏完淳等忠明义士。

清顺治九年、明永历六年,大明晋王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清廷一度惊慌失措,打算放弃西南七省,划江而治。

也是洪承畴主动站出来,坚决反对议和,力劝多尔衮“非灭明不可”,极力要求多尔衮挥师南下。

清顺治十年、明永历七年(1653年),洪承畴奉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受赐“经略大学士”印,建幕府于长沙,主持对南明永历政权(大西军)的全面进攻、分化、利诱等具体事宜。

此时洪承畴已经六十高龄,垂暮之年的他不惜以老病之躯舍马当步,行走于沼泞崎岖之中,一心只为剿灭南明。

在经略西南五省期间,他写过一首五言绝句

横秋看剑气,跃马渡金边;

坐策连云骑,亲挥指金戈。

诗词间充斥着志得意满、洋洋自得的意气风发,毫无半点屠戮同胞的愧疚之心。

可以说,在清兵入关后,汉人抵抗政权能够那么快被瓦解,满清能那么容易坐稳汉人江山,洪承畴功不可没。

所以说他是“开清第一功”,倒也没错。

康熙四年,洪承畴去世。

对这个为了大清王朝建设事业“忠心耿耿、殚精竭虑、贡献巨大”的“开清重臣”,清廷直到两年之后,才给他定了谥号,立了碑文,作为清廷对此人的盖棺定论。

按理说,人家老洪一个汉人,跟你清朝原本无亲无故的,但为了你爱新觉罗的江山加班加点给你大清干活,没功劳也有苦劳嘛。

老洪都自谓“昼夜冰兢,不敢倾刻自逸”了。

现在人家都死了两年了,你大清官方给人家定的墓志铭,多少给点面子说两句好话。

即中国历来传统的“为逝者讳”,也就是俗称“死者为大”。

但清廷的碑文根本不给面子,连皮里阳秋的面上功夫都不做,简直就是直接抽人家洪承畴的脸,具体如下

“我朝平定锦州、松山等处,破明兵十三万时获尔,蒙太宗皇帝宽恩抚育。逮克取京城,大兵南下,尔图报豢养之恩,督理绿旗官兵,协同大兵歼逆,首擒伪王,发获奸细,招徕叛党,除党安民,所在著绩。事竣还朝,仍赞纶扉,尔能夙夜宣劳,恪供厥职。旋畀尔经略五省,随满洲大兵,进取云贵,招抚军民土司,供应大兵粮饷,能济军需,边疆有赖。”

大概意思就是

我大清朝破松锦,把你抓住。蒙太宗皇帝仁义,舍口饭养了你。你洪承畴为了报答我大清的养育之恩,表现很积极,在西南大杀四方,能好好干活,态度良好,我们很满意。

这就是纯纯的打脸诛心了。

在南方平定后,洪承畴已经没有了统战价值,而清廷也毫不客气,用完之后直接一脚踢开。

百年后,乾隆皇帝御批

“虽皆臣事兴朝,究有亏于大节,洪承畴在明代身膺阃寄,一旦力屈俘降,历跻显要。律以有死无贰之义,固不能为之讳”,特将洪承畴打入‘贰臣甲等’,“而待天下后世之公论”。

时隔百年,清朝历任皇帝对洪承畴的态度还是一如既往。此为后话。

最新小说: 我在地狱游戏里当卧底 大千世界之重瞳临世 受伤加点,我是死侍无限加点 我是个好人,但她们都叫我邪神 三国:和貂蝉喝酒 千羽谱:夜医 穿越三国,我的二叔是赵云 穿越三国之与妻行 兴晋 李二身死长孙皇后让我做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