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李陶陶穿越记 > 第九十五章 桑基鱼塘

第九十五章 桑基鱼塘(1 / 1)

黛蓝的信跟后就到了,李陶陶有点吃惊,还以为徐州发生了什么大事。原来她前脚刚走,傅嘉昱就开始处罚他身边的一干人等。该卖的卖,该撵的撵,还有一个被打杀了。

这次出卖情报给宋珮儿的,是另一个二等小厮。宋珮儿早就用重金收买了他,傅嘉昱的一言一行,事无巨细,他都汇报给了宋珮儿。而那些值班的侍卫,听差的仆从,甚至墨砚,都是平日里拿了她的好处的。所以那晚才会睁只眼闭只眼,让她抓住机会,顺利进了书房。

李陶陶看罢,觉得不寒而栗,这样被人时刻窥视的感觉可真是要命。“最难消受美人恩”,傅嘉昱这是幸呢还是不幸?黛蓝的信中还说,宋珮儿死皮赖脸地,撵都撵不走,逼急了就寻死觅活,说什么都要在府里再住上几个月。

她的理由也很充分,说万一她怀孕了,可是国公爷的孩子,岂能流落在外?林夭夭也深以为然,亲自去求傅嘉昱。傅嘉昱看她的面子,也实在不好强行把宋珮儿扔出去,只好听之任之。只希望她自己觉得无趣了,绝望了,能早早离开。

李陶陶真是无语,美人的美,在骨不在皮,姿势最重要。宋珮儿这样死乞白赖,真是白瞎了一副好样貌。其实她开局不错,只要继续伪装下去,假以时日,也不是没有机会的。她这样的美女,傅嘉昱并不反感,日久生情,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她太年轻,太性急了,偏偏用了最卑劣的一招,几个回合之下,便露了原形。

宋珮儿学她,也毕竟只学了个皮毛,真正的自强自立,却没学到半分。骨子里市井无赖的本质,在关键时候还是占了上风,硬生生地把自己下降了好几个档次。开场时候塑造的绝美形象,什么风华绝代,什么知书达理,她已经全然顾不上了。抓住眼前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还是见识浅薄呀,因小失大,舍本逐末。

现在又是年底了,这是李陶陶穿越过来的第五个年头。

种棉花的好处已经完全显现出来,棉花带来的一系列经济效应,让各州县的官员无不目瞪口呆。三个藩镇的老百姓,因了棉花,都过上了富裕的日子。种棉花的,收棉花的,纺纱的,织布的,印染的,售卖的,这一流水线上的所有人,无不赚得喜笑颜开,眉花眼笑。因着棉花的畅销,也带动了周边的经济,车马行,饭店,旅馆,脚力行,米店,炭火等行业,无一不是受益者。

大家这才意识到,李陶陶这是带领他们走上了一条金光大道。这不仅仅是种棉花,这是一整个产业链啊,它甚至带动了好几个藩镇的经济!棉布的火爆畅销,还是大大超出了众人的预计。现在各州县的订单已经接到做不出来,幸亏今年各地的棉花都是大丰收,不然看到的钱赚不了,心里更难受。

当然了,这棉布柔软,花色又多又漂亮,做出来的衣衫不仅好看,而且比丝绸耐磨。价格却只是丝绸的十分之一,当然会一上市,就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了。现在不止国公爷名下的六个藩镇,棉布早已卖往大唐的每个角落。而且价格一翻再翻,还是供不应求。棉布的好处显而易见,人们早已脱下麻衣,纷纷换上了棉衣。而这项资源和技术,只有他们才有,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会为他们带来多大的收益啊。

各州县纷纷上报给商部,要求明年加大棉花的种植面积。宣歙、浙西、浙东这三藩,去年没赶上的,看到兖海,武宁军,淮南三藩赚得盆满钵满,早就红了眼,急吼吼地也要种棉花。

李陶陶哭笑不得,有些地方,并不一定适合种棉花。再说这六藩,除了兖海,历来都是丝绸的生产重地,怎么能舍本逐末呢?丝绸,那是历经几千年也不衰败的瑰宝,那是我们历史文化的一部分,那是高大上的存在,那是立足海外的资本!所以,丝绸的份额,不仅不能减少,而且还必须想办法增产!

她让刘之洲给各州县下文,过完年后,会派专家到各地考察,适合种植棉花的地方,商部会统一安排,请大家稍安勿躁,静候佳音。

说到丝绸,李陶陶想到了后世著名的桑基鱼塘,这是一种把种桑养蚕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深挖塘,把塘泥堆砌在池埂上或是池塘附近,然后在上面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作鱼饵料。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蛹养鱼,塘泥肥桑的生产结构。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进,达到鱼蚕皆取的效果。总的来说,就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这种模式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正适合傅嘉昱现在的这些领土。如果有能力上规模,还有另一种模式。在塘埂上种甘蔗,成立制糖作坊,糖渣养猪,猪的排泄物养鱼。这样就节约了各种成本,产生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创造了很高的经济效益。

而且吃鱼好处多多。从近了说,可以使人聪明,从远了说,跟人类的进化有密切的关系。一个又聪明又勤劳的民族,是否可以走得更远更辉煌?

还有一种生态循环是芥菜-蜜蜂-鱼虾,这适合长江下游和钱塘江一带的洪泛平原,也就是现在的浙东浙西两藩。这些地方,地势低洼,常闹洪涝灾害,百姓苦不堪言。如果采取这种模式,冬天,农民们就把河床里养分极高的淤泥挖出来堆在岸边,筑成塘基,可以减轻水患。然后再在这种泥里种上油菜,有了油菜花,就能大规模养蜂,这样菜油蜂蜜就都有了。

现在炒菜还没有普及开来,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油菜还没开始大量种植。菜籽油对于血管,神经和人脑的发育都十分重要。既可以改善人民的健康和智力,又可以提高人民的经济收入,真是一举两得,利国利民的好事。所以,种油菜这件事,还是早点启动的好。

经济繁荣了,就能养活更多的人,老百姓吃饱穿暖了,人口就会大量增加,那么就有更多的人力投入到生产中,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如此良性循环下,一个国力强盛,富裕繁华的国家就会逐步形成······

想到这里,李陶陶激动不已,赶紧把这些所思所想,详细地记录下来,分别发给了徐州的参知政事处和工部的屯田司。并说明了势在必行,越早越好的必要性。

她回头又想,这些知识都是她以前在书本上看到的。桑基鱼塘应该兴起于十七世纪,淡水鱼养殖应该在唐朝就有人开始尝试了。那么,这个时代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她命人去请李学林,他是越州土著,又是个成功的商人,这些和民生息息相关的事,问他是最清楚不过了。

李学林丢下一切事务,很快出现在李陶陶跟前。据他所说,越州现在连养殖淡水鱼的都没有,完全是靠天收。好在江海湖泊多,打一网是一网,渔民们也能勉强混个温饱。更别说什么桑基鱼塘了,更是闻所未闻。李陶陶叹了口气,十分无奈。这越州还是鱼米之乡,生产力尚且如此低下,其他地方就更别说了。要想富国强民,谈何容易啊?!

李学林却抓耳挠腮,激动不已。刚刚听了堂妹的只言片语,作为一个机警的商人,他已经敏感地觉察到,一个重大的机会就在眼前。他赶紧表态,“二娘,你要有什么事情,尽管吩咐我去做。在这越州,就没有我不知道的。”

李陶陶望着他,心里迅速形成一个计划。前世,某位伟人要改革开放,也是先划了一个特区,作为先锋和试验。那么,她也可以这么做呀,先拿越州来做个试验。一来用事实证明,这个计划的可行性,有了依据才有说服力。二来在执行的过程中,能尽快发现问题,及时地改正和改进,为以后的全国推广打下基础。

于是她开口问道:“大哥,你可有兴趣做官?”李学林顿时心花怒放,这堂妹,果然靠谱!他激动地回答:“愿为夫人效犬马之劳!”李陶陶一笑,李家人果然热衷仕途。她点点头,“那好,我现在任命你为商部农业司员外郎,专门负责越州桑基鱼塘事宜。我会请徐州正式下文,并责令越州各级官员,全力配合你的工作,便宜行事。”

既然决定明年先在越州试行一年,那么徐州倒不急于做出决定了。不过先让他们预热一下也好,有个心里准备和大致的思路。

岂料参知处和屯田司激动得很,一接到信件,立刻召开了会议。讨论了一番之后,竟立马组团来到了越州,要和李陶陶详细讨论,具体的操作细节。此时,已是年跟前,他们居然连过年的心情都没有了。

原来,因为天灾人祸,今年几个藩镇的收成都不好。除了棉花大获丰收,丝绸,稻米都减产不少,好多老百姓又要饿肚子了。大家正一筹莫展,突然接到李陶陶的来信,这无疑是雪中送炭,绝处逢生,众人当然是一刻也坐不住了。

再说了,只要是夫人的策略,那肯定都是极好的。看看种植棉花的成功,众人那是信心满满。在他们的心目中,夫人就是仙女,能够点石成金。

其实稻米的产量,在这几个藩镇一直都是不够吃的。一是所处的地理位置,从来也不是产粮大省。再加上历史的局限性,没有生产力和优良的稻种,怎么可能高产?但以往,只要丝绸产量不出错,就能弥补入不敷出的局面,达到平衡。

但今年这两样都减了产,各地又接收了大量的流民,难怪官员们都头疼不已。好在有棉花的收入支撑,还能去产粮大省购买。

李陶陶对大家说了自己的想法,想在越州先做个试验,成功了再推广到其他地方。屯田司的人却不同意,说开春之后,如果还按照以前的种植方法,最好的收成也不过是老样子,还是养不活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如果提前实施夫人的计划,明年说不定就能丰收,这样老百姓都能有饭吃。

李陶陶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傅嘉昱正是争霸天下的关键时候,民生问题不解决,实在是大大地拖了后腿,他也的确耗不起这一年。再说,她的计划都是经过了时间的验证的,是无数辈人的智慧结晶,是成熟的方案,的确可以拿来就用。纵使有些小差池,也可以边干边纠正嘛,再坏也坏不过灾年。于是,她也不再顾虑,同意了屯田司的要求。

(https://www.yqwxw.cc/html/137/137561/462484194.html)

www.yqwxw.cc。m.yqwxw.cc

最新小说: 发家致富在古代 农门炮灰:全家听我谐音改剧情 想不到吧,我在地府有人罩 天澜笔录 穿梭万界,我集万法而成道祖 我,正经少年,大姐姐们都撩我 魔女师尊:徒弟强又骚谁顶得住啊 别怕本座是好人 圣后逆袭要翻天 奇怪男人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