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248.第241章 李世民:两个制度,让后代念我

248.第241章 李世民:两个制度,让后代念我(1 / 1)

第241章 李世民:两个制度,让后代念我一辈子!

天幕上。

显德殿。

一身日月帝服的李世民对着殿下群臣道:

“国家设置中书、门下以互相检核考察,中书诏敕如有差失,则门下应当驳议纠正。”

殿下群臣束手而立,洗耳恭听。

“人的观点,各有不同,如往来论难,必求其妥当,舍弃己见,采纳异议,又有何害!”

李世民扫视群臣一眼,缓缓道:

“近来,有人袒护朕的短处,知道不对也不加驳正。”

“顺从一人颜色情面,而为兆民之大患,这正是炀帝亡国之政。”

“众卿莫要雷同啊。”

……

【所谓“封驳制度”,就是皇帝的指示要经过朝廷门下省“给事中”的审查。】

【给事中认为没问题,才能下达。】

【如果给事中认为皇帝的想法不合理,则不给签字。】

【皇帝的圣旨有问题,给事中干脆直接在上面修改,退给皇帝,让皇帝重新考虑。】

【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在以前,皇帝的旨意无论臣子们是否理解都得执行。】

【但是唐朝就不一样了,皇帝的想法要经过大臣们的审查。】

【这是对“秦制”的重大修正,完全突破了法家的政治原则。】

……

大秦。

君为臣纲。

嬴政板着脸看着天幕。

君主必须超乎一切批评之上。

《管子》云:“君臣共道则乱,专授则失。”

天下只能有一个声音!

如遇雄主,这岂不是自缚手脚?

不过……

嬴政捂着胸口又想到了胡亥。

对于一些拎不清的皇帝,这是个好制度。

最起码它保证了下限……

……

大隋。

杨坚面无表情。

这是基于三省六部的进一步完善。

但也可以说是进一步限制皇权!

这小子在想什么?

朕建立三省六部可不是为了限制皇……

猛的,杨坚回想起杨广的脸。

……好吧……

朕理解了。

……

【因为相比于法家的君主专权,封驳制度的理论是君臣共治。】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只有集思广益政策才能合理。】

【大臣不能事事顺从皇帝,必要时一定要敢于提出反对意见。】

【李世民鼓励大臣们反对自己,他说“人之意见,每或不同,勿上下雷同也”。】

【因此他要求官员们一定恪尽职守,在有关国家的大政方针上一定要帮皇帝好好把关,皇帝的话如有不妥之处,必须要驳回。】

【这一制度在唐朝得到了认真的贯彻。】

……

季汉。

殿内众人都想到了桓灵二帝。

刘备更是颇有感触。

人人都有私欲,君主同样不例外,甚至欲望更大。

而君主只按照自己的私欲行事,滥用权力只图一己之利。

并且没有人或者制度能够制约徇私枉法的君主,那么天下必将大乱。

封驳之事不是没有。

御史就主掌此事,但没有一个具体的制度来保障此事运行。

为了避免君主滥用私权,还是要确立一个有所保障的制度才行啊。

……

天幕上。

一身红色圆领袍的李世民依靠着锦榻,看着眼前的近臣们道:

“人们都说天子最尊贵,什么都不怕。”

“朕就不如此想,天子对上害怕皇天的莅临监视,对下害怕群臣和百姓的仰视。”

“谨慎小心,尚恐怕不合天意,不符人们的希望。”

身穿紫色圆领袍的魏政俯首道:

“这是达到平治的要领,但愿陛下谨慎为怀,始终如一,那就很好了。”

李世民点点头,随即又道:

“人要看清自己的形态样貌,一定要借用明镜。”

“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就一定须要忠臣。”

“如果君王任性不听谏言,自以为是,臣下就会阿谀顺旨。”

“结果就是君王失国,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性命。”

“一如虞世基等人以谄谀事奉隋炀帝而保有富贵,但炀帝被弑,世基等人同样被杀。”

“你们应拿此作警戒,事情有得失,不要吝惜,要能畅所欲言!”

……

【而李世民的另一个进步则是完善谏官制度并且培养诤谏精神。】

【谏官古已有之,但是唐以前不仅谏官废置不定,而且编制也不固定。】

【唐朝谏官制度完善,谏官数量众多。】

【如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谏议大夫四人,正五品上。】

【并且,李世民会主动培育诤谏精神。】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魏征、李世民与鸟。】

……

天幕上继续播放着。

就见李世民正在逗弄手里的小猎鹰。

突然魏征来了。

李世民连忙把小猎鹰揣进怀里。

魏征一看李世民衣服底下鼓鼓囊囊的,知道有问题,于是就故意说话说得长一点。

等魏征终于说完了走了,李世民把衣服解开一看,小猎鹰已经在怀里闷死了。

……

【因此,唐代谏官权力极大,且言无禁忌。】

……

武周。

武则天黑着一张脸。

这帮谏官的确是百无禁忌!

“嗜欲之情,愚智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则前圣格言也。”

她每次都能想到朱敬上的这道谏言。

什么叫找一两个“男宠”不是不可以,但弄得太多缺乏节制!

奉宸府一共才二十四人!

朕与那些三宫六院的皇帝比起来已经很收敛了!

……

【唐代虽然有拒谏发生,但是因进谏而身亡的事件极为罕见。】

【以贞观朝中魏政为例,此人最能犯颜直谏。】

【王珪、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等进谏的官员不下三十五人,其中魏政一人所谏前后两百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李世民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

【唐朝的谏言成功率为百分之六十八,贞观一朝就占其中的百分之四十。】

【封驳制度和进谏制度在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和皇帝错误决策方面起了很大的制约作用,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

……

大汉。

刘邦摸着下巴若有所思。

这两个制度看着像是压制君权扩大了相权。

但要加上三省六部制,那就是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有点意思。

刘邦越品越觉得奇妙。

相权与君权,居然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状态!

不会像秦朝皇帝那样横压万民独断专行。

也不会像南朝那样,成了大臣们的摆设。

“这小子当皇帝的眼光也这么毒啊?”

“不……应该说这小子对自己也这么狠?”

……

{魏征劝诫李世民,最喜欢用广神来当反面教材了,一劝一个准!(妙啊)}

{原来杨广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培养了唐太宗(狗头)}

……

大隋。

杨坚深吸一口气。

不生气不生气……

不生气才怪了!

朕好好的开皇之治!

就被那逆子竖立成暴秦那般的典型了!

……

{还有喜欢拿李渊做例子,也一劝一个准(狗头)}

……

大唐·高祖时期

四个人面无表情,大殿内一片死寂。

……

大唐。

谏官制度的核心还是看皇帝的主观和有没有谦虚纳谏的人品。

制度虽然在其次,但也能发挥很大引导和约束作用。

李世民背负双手,傲然而立。

但像朕这样开明的君主又有多少呢?

有权力而任性的皇帝实在是太多了。

还好啊,大唐的后世子孙们学习了朕这值得敬仰的一点。

不错,不愧是朕!

除了朕谁能容得下那个乡巴佬啊!

不过,魏征可不只是直言啊,他是真的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

大唐·宣宗时期

这个制度还是要归功于开国皇帝的开明精神。

李忱敬仰的看着天幕里的太宗皇帝。

什么?太宗皇帝不是开国皇帝?

你放屁!

你还能比朕更了解谁是大唐的开国之君?!

……

大宋。

赵匡胤指着天幕对着赵德昭道:

“有时君主不但要求谏诤者是出于忠诚和尽心竭力,更要求臣下进行谏诤的内容要符合自己的私心私欲。”

“要求能善观风色,不可批逆鳞,直捅君主的丑处和痛处,历史上因拒谏而遭驱贬以至杀害谏诤者的事例是很多的。”

“君主鼓励臣民谏诤,设立专职谏官,但纳谏与进谏只是君臣之间的一种道义上的契约。”

“它本身是没有一套与之相关的制度来约束君主必须听从。”

“听与不听,从与不从,一切由君主自己决定,从而也让谏诤制度成为虚文。”

赵匡胤指着点了点天幕里的李世民道:

“哪怕是在言谏和封驳制度比较完善的唐太宗时期,也曾经出现过“阿旨顺从,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的现象。”

“足以证明没有制度约束君主听从谏诤,没有制度保护谏诤官员的安全,谏诤制度往往就会流为形式,成为摆设。”

“这也是唐末废了谏官的缘由。”

赵德昭看了眼天幕,随即道:

“所以父亲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缘由,是为了保护谏官?”

赵匡胤点点头,随即感叹道: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担负着“驳正违失”的职责,有权“涂窜诏敕之不便”,也有权将皇帝的诏令驳回。”

“谏官也具有相应的监督权力,但还需有不杀士大夫的制度才能保证权力得到制约。”

“不杀士大夫,才有敢言之士。”

“士大夫的气节,不能依靠不怕杀头的勇气,而必须有制度作为保障才行啊。”

……

有人问李世民的分会是多少,这章内容其实就透题了。

(本章完)

www.mbaoge.cc。m.mbaoge.cc

最新小说: 末世之老太婆逆袭之旅 九叔:躺平天师,摆烂就变强 西游后传之悟空古神 修仙界也不好混啊! 带着小院穿越【娇弱】娘子杀疯了 抚灵无双 原神:开局忽悠温迪闪击至冬 魂穿七零:美艳村花赢麻了 扫黑风暴,从逮捕丈母娘开始 1950八岁布局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