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天赋(1 / 1)

涉及到大革命的讨论太沉重,也太敏感,姚软枝不会说,她只能把这个道理告诉谭教授夫妻,让他们做好思想准备——这场运动的影响实在是太久远,每个人都需要小心谨慎。

谭教授夫妻的独生女跟随丈夫去了呆弯,这在未来是一定会影响到他们夫妻的。

上辈子吴教授去世得早,姚软枝不太熟悉他的性格,但是谭教授这个人姚软枝太熟悉了。

谭教授善良仁慈,胸怀大爱,人缘很好,上辈子姚软枝来农专读书的时候,谭教授受到的冲击并不是太大。

这辈子姚软枝提醒在前,吴教授也还好好活着,他们应该过得比上一辈子更好吧?

听了姚软枝的话,谭教授夫妻都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们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身在此山中,两个人加起来都一百多岁了,还没有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看得高看得远啊。

姚软枝说的没有错,他们是按照过去的思路去思考问题的,却忘记了新党是和过去任何一个政党、统治集团性质不同的力量。

新党奉行的理论和观念,是他们这些读书人中很多都没有深入了解过的,更别说认同和执行了。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建立的政权能做的,要么就是放弃他们这批思想陈旧的知识分子,要么大刀阔斧从根本上改造他们的思想。

但正如大家都看到的,如今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所以这场思想改造运动的出现是一种必然,而且很可能如姚软枝所说的那样,仅仅只是个开始。

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何其之难,更别提改造一个知识渊博、思想观念早已定型的读书人的思想,而难度更大的是改变知识分子这个集体的思想。没有十年二十年的努力,应该是无法完成。

那么,以后的日子,真的要艰难起来了。

想明白之后,谭教授和吴教授的脸色都有些凝重。

原以为这只是新党的一种运动形式,风头过了也就好了,现在看来他们是想得太简单了。

“吃饭吃饭,菜都要凉了。”谭教授回过神来,不再提这个话题。

这是国家政策,不是他们这些普通百姓能够决定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过好自己的日子,其它的尽人力听天命吧。

吃完饭,姚软枝才提起自己来的另外一个目的。她有一份论文稿子,想让谭教授帮忙看看。

说起来,姚软枝真正的农业理论知识体系,就是在农专学习的时候建立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谭教授的影响尤其重大。

农专是姚软枝上辈子农业科学研究之路的起点。

这次实验农场对小麦良种的选育工作有了一些突破,姚软枝就写了一篇论文,拿来给谭教授看看,希望能够发表在《h省农业科学》上。

说到专业话题,谭教授的兴致明显提高。

她已经在通信中知道姚软枝在农场专门设置了种子田,经过大半年的研究对比,有了一些成就,对姚软枝在此基础上写出来的论文兴趣浓厚。

吴教授也有些好奇,跟着看了几眼。

他虽然不是学农的,但是作为一位科研工作者,最基本的判断还是有的。

“哟,小姚这论文写得格式可真整齐漂亮。”吴教授有些吃惊。

一点都不像是新手,规整得像是专业训练过的一样。

他知道自己妻子性格和善,但是在专业方面却非常严格,她带的学生就连写论文的标注、段落每一个细节都不容犯错。

姚软枝这篇论文别的不说,第一关是绝对没问题了。

看着谭教授轻轻点头的样子,姚软枝心中说道,这种基本功本来就是谭教授以前带出来的,上辈子她一生都遵循不忘,谭教授见了当然会满意。

谭教授把整篇论文看完,给出了一个基本判断:“不错,很好。”她看着姚软枝的眼神满是赞赏,“你们农场这次选育出来的良种,非常适合咱们省的气候和土壤,发表在《农业科学》上应该不成问题。”

上辈子姚软枝是她的学生,在农专学了两年,但是这辈子姚软枝只是以学外语的名义跟了谭教授一两个月,谭教授对她的了解也仅限于姚软枝聪明刻苦、善良勤快、真心关心他们夫妻这些,在专业方面的了解就只是从通信中看出来,姚软枝的农业知识比较广博,善于思考。

现在这篇论文拿出来,谭教授才对姚软枝的真实水平有了一个比较真实的认识。

谭教授见过很多研究者,有的人擅长做实验,不擅长写论文,有的人相反,擅长写论文却不太会动手,两者都能够达到很高水平的极少。

但是,两者兼擅的研究者,绝对都能在自己的领域成为第一流的科学家。

如今,她在姚软枝这个二十出头的农村姑娘身上,看到了这种特质。

她听姚软枝说过,姚软枝的农业知识包括农业机械方面的知识,最开始都是靠着自学,后来得到了刘智宇教授的认可,经常给她寄一些有用的书籍——总归还是自学——竟然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实在是令人惊诧。

不过,想想姚软枝跟她学习外语的时候,那种过目不忘的能力和飞一般的学习进度,谭教授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她只是非常遗憾,拥有这样天赋的姚软枝因为家庭和环境的原因,竟然一直荒废了十七八年的时间,在解放之后才开始识字。

若是姚软枝能够从小读书,这个时侯她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做出什么了不起的成绩了啊!

太可惜了。

只在基层当个农场场长,完全是浪费了她的天赋嘛。

要是姚软枝能进入大学深造,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培育出各种优良品种,受惠的就是整个华夏。

想到这里,谭教授对着姚软枝温柔地一笑:“小姚,你有没有想过上大学?”

“我?我只有小学学历啊。”姚软枝刚回来的时候,确实惦记着上个大学,那样的话她的各种知识就都有了光明正大的来历。

但是时间紧迫,她根本不可能丢下家乡父老去按部就班地读书去。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这么长的时间,她能做很多事情。

在姚软枝的计划中,她的首要任务是建好农场,带好一支高效队伍,育出良种,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为即将到来的三年困难时期储备尽量多的粮食,把那个庞大的死亡数字尽量减小。

和千万人的生命相比,大学学历就不值一提了。

“这个不是问题。”谭教授也是看到了姚软枝的科研水平,确定她的实力足够,才有了这个想法,“前两年中央不是下达文件,说各级教育要向工农劳动人民开门吗?”

姚软枝有点茫然,她上辈子好像知道这个说法,但那也是在她进了农业部之后,翻看一些文件才知道的。

上辈子她的成分太高,不在“工农劳动人民”之列,也就没有享受过这个政策带来的福利,所以印象不深。

谭教授就仔细跟她讲解了一番:“今年教育部出台的文件规定,各地政府都要增办学校,中等以上学校都要设置人民助学金,解决工农子弟入学困难。而且各级学校招收工农子弟必须达到一定比例,否则就会对学校进行批评和处罚。”

“你可以去读工农速成中学或者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谭教授给姚软枝出主意,这么好的天赋,一定不能浪费。

京城最早办起工农速成中学,并向全国推广。这些速成中学大多附设于各省高等院校,在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的学生,一般都可以直接升入本高等院校深造。

姚软枝如果想要进农专的工农速成中学读书,谭教授基本上就能帮她搞定,毕竟姚软枝本身的成绩和实力在这里放着,而政府建立这些速成中学,就是为了给姚软枝这样的有实际能力缺少系统教育的工农子弟深造和提高的机会。

在工农速成中学读一两年,只要不出意外,毕业就能进农专,然后拿一个专科毕业证书。

在这个年代,专科生已经是很高的学历了。

沉默了半天的吴教授突然说:“政府的态度原来早就摆明了,我们却一直像个盲人一样没有看清楚。”

“向工农开门”,1950年教育部就已经提出了这样的教育政策,可见新政府需要的不仅仅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更重要的是工农阶层出身的大学生。

他们这些被传统文化和西方欧美文化影响太深的旧式知识分子,根本就不是新政府想要的人才,只是如今人才匮乏,不得不接受他们罢了。

而且从新党建立之日起的所做所为来看,新党是一个执着、酷烈、永远向前冲的政党,一号首长是一个眼里不揉沙子的性格,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第一次院系调整计划被那些著名人士联手破坏之后,恐怕他对这个带着太多旧社会痕迹的群体就没有太多好感了吧?

谭教授也愣了,是啊,他们之前为什么就没有仔细去想“向工农开门”这个教育政策背后的含义呢?

“唉,不管如何,我们尽心尽力,做到问心无愧就好。”吴教授很快就想通了,安慰妻子。

“对。”谭教授也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结太久,“今年的一号首长文集第三卷出来了吧?我们继续去买两套,回来好好学习学习,不能跟不上时代。”

谭教授笑得非常温柔:“小姚,你这篇论文我帮你拿给《h省农业科学》的主编,你放心,很快就会有消息的。”

《h省农业科学》的主编欧阳秋是谭教授的师兄,也是个爱才的人,只要给他看了论文,谭教授有把握他一定会同意发表的。

“谢谢谭老师。那我不打扰你们了,我回去好好想想,看看能不能抽出时间来读书。到时候再跟您联系。”姚软枝现在心里的头等大事是经营农场,一时还不能决定,准备回去打听一下再说。

走出谭教授家,姚软枝脸上的笑容就收了起来。

谭教授的女儿跟着丈夫去了呆弯,运动一起,他们肯定要受牵连。

不过上辈子谭教授似乎并没有遭到太多批判,希望这辈子他们也能安然无恙。

姚软枝回到招待所,刚走进一楼,就被人拦住了:“姚软枝同志,我是h省政府办公厅的,请你跟我们走一趟。”

拦住她的黑色中山装拿出证件给姚软枝看,他身后还有两个士兵,腰间鼓鼓囊囊的,应该是带着武器。

最新小说: 反派:你怎么也有系统 打工,那是不可能的 港片之警察故事 作为猎人手持加特林很合理吧 我竟然靠爆料成为了顶流 天呐!他竟然直播售卖军火 流连都市 风流纨绔 我的能力太常见啦 我是乡镇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