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大汉之全球攻略 > 【第三十二章 西海州,定兴三县】

【第三十二章 西海州,定兴三县】(1 / 1)

西海州中的“海”,指的不是里海,而是咸海。但从命名上而言,西海州的的称谓并不十分严谨,因为西海州的地理位置严格来讲,并非在咸海以西,而是在咸海西南。如果大家非要在地图上找到这个地方,建议放弃在中国地图上寻找的企图,而应该去找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地图来参考。

这可不是一片荒芜的土地,在大汉帝国时代,也绝谈不上不毛之地。相反,这里有广袤无垠的草原,也有高山险壑、崇峰峻岭……这是一片全新的土地--当然,仅仅对于沈云而言。

对于上辈子连港澳台都没去过,签证护照都只停留在电视剧里见过的沈云而言,这片在上辈子是外国领土,而且是传说中拥有许多蒙面包头的“恐怖份子”的土地无疑是“全新”的。

可对于马竞等人来说,这里,只是大汉帝国的一个州罢了!而且是之前并不受重视,地位远远不如老州的新州!!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对大汉帝国的新州行政范围感到迷茫。事实上,就行政范围而言,面积最大的应该是北海州,也就是现代外蒙古以北地区,那可是大半个现代“北极熊”的国土,其次是内外蒙古交杂的度信州,再次就轮到了大月州,行政区域相当于现代的新疆。

西海州在大汉帝国的行政区域舆图上甚至排不上前五,因为除了北海州、度信州、大月州之后,还有度甘州、东海州---顺带提一下,沈云所在的渤海郡其实只是大州下的一个郡而已--度甘州、东海州之后,才是西海州。

可从富裕程度来说,行政区域越大的地方。其实就是越穷困的地方。因为穷困,所以人少,但土地又已经占领下来了。人少也必须掌握这么大的地盘,所以就更加穷困。这是一个死循环。

当然。相比于几近不毛之地的北海、度信、度甘几个州而言,大月和西海都因为靠近蔡奄、突施、石国等小国,能与罗马和哈里发进行贸易,又兼之丝绸之路的就在这条线上,所以整体穷困程度并不会太差。甚至在城市繁华程度上并不次于大汉帝国的老州城市。

特别是西海州的定兴府,人口已经超过一百万户,虽然比起长安、洛阳、扬州等大城还有些差距,可跟迪化、焉耆等西北城市比起来。它又是如此庞大,甚至在繁华热闹的程度上,比许多中原的高城大埠也要有过之而无不及。要知道,在没有大汉帝国的那个时空,封建社会的城市最高成就也就是赵宋王朝的汴梁城,那个汴梁城的人口也不过两百万左右,七八十万户罢了。

由此可见,大汉帝国的圣祖皇帝给这个时空的帝国留下了多么巨大的惊人财富!至少在人口这一项上,绝对前无古人,甚至很有可能后无来者!

西海州就跟大汉帝国的其他州郡一样。以州-郡-府-县四级为最基本的行政体系。州有州牧、州丞、州尉;郡有郡守、郡丞、郡尉;府有府令、府丞、府司马;县有县令、县丞、县尉。其下还有镇长、乡长、村长……层层相制,互相监督,实行三权分立的方式。而帝国行政院一般会直接任命县级官员。而县级以下就会根据县令的推荐来任命,大部分都是当地有名望的人来担当县级以下官吏。

不过,制度是制度,要是一个制度能够维持几百上千年不变,那也不会有大汉帝国的存在了,也许大秦帝国都还秦三世、秦四世……绵延至秦万世呢~~就近的说,如果制度真是如此,那大月州还会有造反吗?!

事实上,早在百年前。大月州和西海州就已经在官员任命上有了一定之规,并不完全遵循帝国行政院的指令。大月州的州牧一般不是姓张便是姓文。西海州的州牧则通常在武、萧、李三姓中出现。这就是大月西海两州五大豪门氏族。

当然,如果帝国行政院派了老州的官员过来。也不至于在大月州和西海州被完全架空而毫无作为,因为在这五大豪门之上,还有一个更为隐秘但绝不软弱的马氏--锦公马超的正宗传人,世袭西海郡公一职。郡公,是次于公爵的爵位,而且是圣祖改制之前才有的爵位,现在整个大汉帝国也找不到几个这样“远古”的爵位了,由此可见这个爵位的贵重。

帝国行政院任命的官员来这里可以行使他们的权力,并不会因为被架空的重要原因便是马家的存在,有了马家,大月州和西海州才算是真的是大汉帝国的土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海马家已经在这五百年里成为了大汉帝国在这里实行有效统治的唯一证明!很大程度上,西海马家就代表了大汉皇帝在西海州的最大权威!

官员的任期是有限制的,老州来的官员也很少有在这里做一辈子的,所以马家也往往需要跟其他五大家族妥协合作。总之,五大家族和马家,其实就是互相交融,但又互相制约的一个矛盾存在体。

不过,现在这个存在很有可能很快就会被打破了---只要月氏大军打败了益公的平叛大军,那么西海州的武、萧、李三家就会立即联合起来向马家施压,宣布西海与月氏合并,共同分裂大汉帝国。

在最后的战争结果还没有出来之前,武、萧、李三家也在尽力维持着西海州的正常运转。可终究是因为月氏叛乱,西海州定兴府以外的府郡县都显得颇为冷清,唯独定兴府,反而愈发的热闹起来。

定兴府实际上是由三个县组成,分别是武氏祖宅所在的无定县,萧氏祖宅所在的兴城县,及李氏祖辈居住的白驹县。无定县处于无定河的上游,兴城县在下游,而白驹县最为悲惨。在离河十五里的府城山脚下。可以说,定兴府的繁华,其实就是由无定河与府城山这一山一水组成的。

这个无定河之前还有一个名字。叫布哈拉河,也就是现代流经中亚五国的那条布哈拉河。不过汉军征服此地之后。首先因为布哈拉这个名字实在太没含义,其次是这条河在三百年前常发洪水,往往三十年就要进行一次变道,每次都要夺走许多人命,汉元805年时,有个游方的道士来到此地,见状便给当时的州牧出了个主意,说“此河无定道。应名无定,方可定矣”,于是便取名为无定河。

说来也怪,自从取名无定河之后,这条河果然不再变道,至此已经两百多年,也没有发生过什么洪水之类,简直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闻了。

定兴三县的组成,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武汉三镇,但又有所不同。武汉三镇是各具功能。或主商,或主工,亦或主农。而且各有各的城域规划,早个几百年,武汉三镇其实是三个城池,各有各的城墙。

而大汉帝国的定兴三县其实是共用一座城墙,绵延上百里,形成一个品字形的内城,拥有三个水门,五个陆门,三横三竖的主道。丁口五十万众。而外城辐射周边达百里之遥,仅有大致规划。丁口逾两百万,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定兴大府!

在定兴府的内城。很难从行人上看出这里与大汉帝国的老州有什么太大区别,而在外城则可以很明显的区分出定兴三县。西海武氏主要跟哈里发做生意,所以白巾包头的哈里发人多在无定县活动。西海萧氏多与罗马人交易,所以短发长袍露臂的西方人多在兴城县居住。而西海李氏所在的白驹县则是最多汉人往来的县城,倒不是因为李氏与老州汉人交易多,而是因为西海郡公马家就在白驹县的府城山下,与西海李氏算是隔山的邻居,两家翻个山,不到半个时辰就能到对面家里喝杯茶。若是腿脚快些,茶水还温就能跑个来回了。

在这西海州,虽说不算是江南鱼米水乡,但因靠着无定河,倒也不缺水源,加上里海就在西北边,水域资源也是颇为丰富。仅从城内的港口来看,行人如织,摩肩接踵,还有画舫、红袖招摇于无定河上,俨然是大汉帝国的又一处盛世天堂。

阳光刺眼,虽已是隆冬时节,但无定码头上依旧热火朝天。码头上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各个国家,不同肤色种族的帮闲如蚂蚁般来回搬运。码头前的街道,算是最初的物流集散中心,无数人流连穿梭于此,希翼在此购得一手最便宜的货物,从而贩运四方,赚取利润。

当然,这也是个鱼龙混杂的所在。而且因为月氏叛乱,各地货物在此堆积,各色人等也被阻断在这里,所以更显拥挤异常。

码头上的人们用熟练或是生硬的汉语进行交流。月氏叛乱,阻断东西,最重要的丝绸之路已经停滞。若是圣祖以前的大汉帝国,一旦丝绸之路断了,那便是真正断了东西方的联系。可圣祖之后的大汉帝国却不是如此。从定兴府除了走丝绸之路去往东方外,还有三条道路可以通往大汉帝国。

第一条:往南走呼罗珊,从安息上船走海路到大汉的星落城,然后再转道去往大汉帝国内部。第二条:往东南,过呼罗珊-安息-达玛,然后进入大汉帝国最西南的婆娑州,然后再从暹罗州到缅因州,之后才从南掌郡进入桂林郡或者象郡,最后通过灵渠水道或者珠江水系回到帝国老州。第三条:往东,过呼罗珊之后翻帕拉山,过葱岭南端,进入帝国的吐蕃州,然后走川西古道,经茶马道进入大汉帝国剑南郡,再转折向北,进入洛阳和长安。

第一条和第二条路相对更稳定,危险较少,而第三条路却是千沟万壑,险隘重重,而且最严重的是,第三条路要走高原,没有经历过高原的人绝对很难想象那种缺氧的痛苦,就算科技已经发达的现代,仍有去了西藏回不来的游客,更遑论这个时代了。所以,大多数的商人其实都会选择第一条或者第二条路。

当然,最方便的还是丝绸之路,这条流淌着黄金的道路从汉武帝之后便是东西方交流的大动脉,在造船技术没有获得革命性改变之前,这条道路绝对是最重要的路。

所以,对于月氏叛乱,定兴府的商人们可不一定全都是支持的。至少在无定县这片码头上,百家商户,九十户都在咒骂该死的月氏人---因为在这里开店的,大都是哈里发人。哈里发人可不管东西方两大帝国之间的博弈有什么要紧,他们想得最多的,还是大汉帝国的丝绸、瓷器和精美的汉家饰物。

接下来的故事,就将在这中西合璧,却汉风凛凛的中东部城市---定兴府展开~~(。)

最新小说: 从永生开始掌御诸天 快穿:人渣格局大,一心为国为家 我在职场里大杀四方 娇娇酱瓦达西多子多福系统思密达 震惊!闪婚大佬竟是亿万首富 渣男退婚,神医嫡女转头嫁皇叔 穿越1916我成了大军阀 诸天独行者 误入盛夏 主母被听心声,满门炮灰摆烂吃瓜